不夠善良的我們,還是不夠善良的世界? Loading...
資訊  2024-05-09

最近幾年,一向以偶像劇見長的台劇突然將視線轉向40+女性,源源不斷產出諸如《俗女養成記》、《華燈初上》、《我們與惡的距離》一系列爆款,寫盡成長的、罪惡的、進取的女性困境。

▲《俗女養成記》,豆瓣9.3分治癒式女性成長劇,講述的是即將滿40歲卻未婚失業的中年女性陳嘉玲,決定放棄在大城市自卷,回到從小長大的家鄉尋找自己的故事。

▲《華燈初上》,一對好姐妹經營著一間日式酒店,兩人彼此扶持,卻也暗自較量,各自遇見的愛情,同時卷進一樁深不見底的刑事案件。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9.4分,講述捲入無差別殺人事件發生后不同立場的參與者們之間的故事,以記者的視角切入,展示作為受害者、殺人犯家屬、辯護律師等對同一個事件的觀點,引申出對人性多樣性和複雜性的探討。

在我們以為女性困境已經被塑造的淋漓盡致,寫無可再寫的時候,又橫空出世《不夠善良的我們》,把已婚和單身女性的生活開膛破肚給觀眾看,白玫瑰變成米飯粒,紅玫瑰變成蚊子血。

乍一看俗套的東亞敘事,卻意外獲得豆瓣9分的高分和無數次的熱搜,它到底為何又一次擊中了我們?

一、人到中年的關鍵詞:日復一日的千篇一律

故事開篇就是一位結婚十來年的主婦簡慶芬的碎碎念,生活嘛,過得去,但是呢?又好像實在是很無聊,很像是《我可能不會愛你》的續集,結果一查編劇果然是同一個人。

▲徐譽庭,台灣戲劇導演、編劇、作家。2011年,擔任連續劇《我可能不會愛你》的編劇,憑藉該劇獲得了第47屆電視金鐘獎戲劇節目編劇獎;2018年11月2日,與許智彥聯合執導的電影《誰先愛上他的》在台灣上映,該片獲得了第5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簡單地說,這是一個多年後程又青熬成簡慶芬的故事。

▲《我可能不會愛你》里的程又青,30歲的「大齡剩女」,事業成功卻經歷著各種各樣不靠譜的親密關係,兜兜轉轉卻發現「永遠的好朋友」李大仁才是那個對的人。

▲《不夠善良的我們》中的簡慶芬,是10年後嫁給了李大仁的程又青,經歷了結婚、生子,不再談論愛情,生活里只有數不清的責任,做別人的老婆,媽媽,女兒,媳婦,員工,一個好人,在婚姻生活的日復一日中找不到自己。

她被囚困在婚姻多年,等孩子稍大,有了一點點自已的時間,又到了困惑的年紀。「沒有很快樂的感覺」「不知道還可以追求什麼」……

每天都有做不盡的家務,無法迴避的瑣碎、還有晚歸的丈夫、需要照顧的小孩、被刻意放大才有的幸福瞬間……都是日復一日千篇一律的別名。

在這苦悶里,為了擺脫人到中年的盡頭感和失重感,主婦簡慶芬決定要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一個「我要過的比她好」的假想敵。

看到這裡不得不感慨,東亞人真是把目標寫進基因里的族群,從小接受的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終其一生都在骨子裡隱隱作祟,當沒有目標的時候,找一個假想敵就成了最佳目標,因為你一旦有了這麼一個假想敵,你的人生就有了重量,有了假想敵,當然會痛苦,但當你努力戰勝假想敵之後,你不是會非常快樂么?

為了追求快樂,人類都變成了什麼樣啊……

二、主婦和單身女郎的困境

好的,終於,生活無聊的主婦簡慶芬選中了曾經的情敵Rebecca,這個一直沒有結婚,和小自己十歲,在手上刺青的不羈女孩。

簡慶芬與Rebecca原來曾是同事,兩人多年前同在一家公司,同月同日出生,關健服裝品位也很相似,相似到經常撞衫。

就這樣,簡慶芬和Rebecca似乎真的擁有了某種冥冥中不可知的緣分,她們像一枚硬幣的A面和B面,E人和i人的典型代表,一個熱情開朗,一個內向安靜,簡慶芬e到一進公司就和自己的上司、Rebecca的當時男友何瑞之處成盟友,並且積極利用各種時機將何瑞之變成自己後來的男朋友,現在的老公。

不過費盡心力爭取到的生活,最終還是淪為平凡的日夜。

在兒子早睡,老公晚歸的夜晚,在幻想通過假想敵找到快樂的夜晚,簡慶芬通過社交網站無意中 window shopping到假想敵Rebecca過著精彩不設限的人生,紋身、小10歲的男朋友、夜夜笙歌、每天都有驚喜以及擁有一千八百萬……

而與Rebecca的精采高潮生活相比,簡慶芬的婚姻生活就簡單太無聊了,刻入簡慶芬骨髓里的不是渴望與愛人的擁抱,而是家務瑣事中的那些規則,比如剛洗過的床單太珍貴了,不能弄髒,洗之後烘乾再曬太陽會睡得比較舒服,以及如果不關門,清晨婆婆就會從天而降,讓你們沒辦法做一個臨時起興的完整的愛。

那麼,Rebecca就真的過著精采萬分的單身女郎的生活么?

也是,也不是。

生活的表象是,但生活里內里又不是。

Rebecca這邊,社交網站粉刷下的自由自在、隨心所欲,不過是某種粉飾過的太平,因為無論你嘴裡說得多洒脫,生活的實際與繁瑣總是迎面而來。

剛續約的房子被房東毀約、心情鬱悶卻不能抱怨、每天忙到凌晨卻不能按照自己理想的方式退休,因為根本攢不夠兩千萬。

▲閨蜜追問她可否賺夠了兩千萬(台幣2000萬相當於460萬人民幣),因為要支撐三十年的退休生活。

單身女郎的體面和自由後面,就是要趁年輕時拚命工作存錢;

單身女郎的體面和自由後面,就是不能隨便生病,不能去旅行,不能包婚喪紅包,以及不能過度投資自己。

單身女郎體面和自由後面,就是沒有小孩可以指望,因為人會老,錢會貶。

這一記關於東亞恐懼的炸彈,不僅扔到了Rebecca的心上,也扔到了每個觀眾的心上。人到四十得到的人生真理是,你不是太有時間去想喜歡做的事,因為你必須未雨綢繆即將來到的孤單的晚年生活。

原來生活就是這樣諷刺,主婦簡慶芬千辛萬苦選中的假想敵,一個她摩拳擦掌準備超越的目標,一個誓要過得比她好才能消除自己日復一日的庸常感的人,原來不過是同事眼中一個需要可憐的對象,一個獨自去餐廳吃飯會被歧視的負面教材。

這也是這部電視劇最讓人心動的地方,它通過兩個女性的真實生活,無數的細節,傳達出來的命運感太真實,那就是不管是已婚couple,還是掙扎多年的單身,每個人都好像付出了很多努力,才過上狼狽不堪,一地雞毛的生活。

三、簡慶芬的主體性和Rebecca的客體感

電視劇大結局時#Rebecca 結局#上了熱搜,編劇給她安排一個非常台偶的ending——癌症去世,多少意難平。

先來說說人們心中的大美人Rebecca。

不知道導演和編劇是否有意為之,Rebecca身上有著非常濃厚的受害者氣息,無論在戀愛中,或者是單身生活里,一個已經經濟足夠獨立的中年女性,卻仍然受困於年輕女性還在經歷的男性社會的不友好的凝視。

她營造精彩快樂的社交網站形象不是真正的她,她還會為別人說她是負面教材而失落、在餐廳被趕出來後用的辯護詞也是不投機不取巧,憑實力忙碌到沒有朋友這種符合社會期待的好孩子話語。

房間里的衣架好像她人生的隱喻,壞掉的時候給她一擊,修衣架弄傷手時給她一擊,才修好又壞掉時又是一擊。

她沒辦法直視被搶走的愛人,從被背叛中學會的唯一道理是不要將屬於自己的東西拱手讓人而非不屬於我的東西我會讓它隨風而逝。也沒辦法光明正大在社交網站成為簡慶芬的好友,簡慶芬已經點贊了她。

甚至在被求婚時還要打電話給討厭自己的何媽媽求證:可不可以嫁給何瑞之。

她像無法左右方向的風滾草,風的方向就是她的方向。

心理學上有一個關於自我客體化的定義,自我客體化的人會將自己視為外界觀察和評價的對象,自己是被審視的而非一個有話語權和有能力的主體。

周圍的人都在審判Rebecca,她自己也在審判自己,就連觀眾也在暗暗等待有個人把她從搖搖欲墜的生活里解救。

在40歲的年紀會為了同事一句老了怎麼辦就放棄想買的衣服,會在說服四維不要辭職時因為聽到一句不想變成Rebecca而心煩意亂、沒辦法在會議室里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因為何媽媽不同意就放棄何瑞之……

很多女孩都能在Rebecca身上找到自已,她是典型的高敏感型人格,非常的不自信,非常多的內耗,非常的沒有安全感,她的內心每天都在經歷驚濤駭浪,以及完全沒有能力找回屬於自己的主體性。

其實和Rebecca相比,簡慶芬的主體意識顯然強烈得多。

簡單地說,Rebecca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簡慶芬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雖然她的這種想要,也完全是在男性社會的規訓之下的「想要」。

她是我們社會裡常見的那種被規訓得頗識眉眼高低的女孩子,非常有眼力勁,非常有行動力,也非常知道怎麼去爭取,看到長得帥又有潛力的男孩子,如果喜歡就主動去追求,完全不管對方是不是單身,可以有能力討好任何想要討好的人,比如婆婆,但也有能力反擊任何想要反擊的人,婆婆對她的攻擊是明的,她對婆婆的攻擊是暗的,絕對話中有骨,而且她一點也不怕,因為她知道自己年輕。

比如她一旦感受到生活的平庸就去尋找競爭對手。

▲我們在簡慶芬與婆婆的相處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男性社會規訓后的女性習慣於挑動女性之間的嫉 妒,明明是婆婆討厭Rebecca,但是為了打擊媳婦,婚後還經常習慣性地說起她的好,但媳婦簡慶芬也不含糊,會在被婆婆嫌棄時用遠香近臭來還擊。

簡慶芬的主體性還表現在,她非常知道什麼事情不能做,哪些安身立命的東西不能放手,老公何瑞之升職成副總的當天提議讓她辭職,她嚴詞拒絕,她說不想被困在屋子裡日復一日。

如果要辭職也是因為她想辭。

她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處境,也知道什麼方法對自己最有效,也會毫不猶豫選擇這種方法。

客觀地說,當她出現在Rebecca的生活里時,Rebecca第一秒鐘就輸了,因為她完全不是簡慶芬的對手,她就是一隻塗著煙熏妝的小白兔啊,而簡慶芬則完不一樣,她判斷力奇准,行動力強悍,內耗極低,而且包裝在男性社會最討好的可愛無辜的小白兔外表下發起不著痕迹的衝擊,塗著煙熏妝的真白兔當然必敗無疑。

四、矛盾和曖昧的女性意識

《不夠善良的我們》播出時,社交網站上看到最多的宣傳詞是:不要過度美化我們沒有選擇的路。

兩個女生陰差陽錯喜歡上了同一個男生,後來者居上,多年後卻都沒有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簡慶芬假設的是如果當初沒有嫁給何瑞之,也許不會陷入日復一日的千篇一律中,仍然可以過著瀟洒的單身女郎生活;而Rebecca則假設如果當初勇敢一點不放手,也不至於人到中年還要流浪。

結局是兩個人和解,成為好朋友,直到Rebecca癌症去世,一切塵埃落定。

當然是值得歌頌的女性友誼,整部劇也沒有打小三、道德譴責、又哭又鬧的狗血情節,非常克制的成年人筆觸,讓這部劇的格調更上一層樓,期待內娛劇也能有這麼一天。

當然,女性劇一定不會離開女性意識的討論,這部劇的女性意識是否已經有足夠next level的女性意識?並不盡然。

比如何媽媽車禍住院這場戲,簡慶芬事無巨細,而Rebecca卻連何媽媽不喜歡吃魚這種細節都記不住。

三個人同時在場的畫面,可以用慘烈來形容。當然也是因為這場戲處理的足夠剋制,沒有白眼翻飛和暗自較勁,最大程度的打消了狗血的感覺,所以很多觀眾會忽視掉這場戲最關鍵的作用:即簡慶芬俘獲何瑞之的一個關鍵步驟是在何媽媽面前刷到了好感,而這種好感是通過貶低Rebecca得來的。

我們也不能忽視,儘管有出軌作為報復、有和解作為結局,可本質上還是兩個女人搶男人的故事。

我們更不能忽視,這部劇中對女性處境的塑造也過於刻板和扁平。

已婚女性的無聊、單身女性的狼狽、挑剔的婆婆、勸老婆回歸家庭的老公、刁難女下屬的女上司、將出軌美化為知己的男上司,和幾乎要被「知己」一詞打動的女下屬。

上司對Rebecca說她不是一個合格的情婦但是知己時,馬上想到《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里李國華強姦了房思琪還要用委屈的口吻說,都是你的錯,因為你太美了。明明PUA了別人卻覺得委屈,原來是男人們最會的手段。

還有,女性為了上位可能要付出離婚的代價卻依然失敗。

而男性在上位后卻仍要耿耿於懷於薪水不夠高以及可能會有被迫退休的風險。

還是那句話,他們得到了利益卻依然覺得委屈。

是我們不夠善良么?還是這個世界不夠善良?

主婦簡慶芬在生活陷入無望時,首先想到的競爭對象是同樣身為女性的Rebecca,可她自己也說過自己也想要嘗嘗等下班的快樂,也想證明的自己不是誰的女兒、誰的妻子、誰的媽媽,她想成為自己。

她嚮往的生活正是何瑞之已經擁有的,她的目標應該是何瑞之才對,為什麼是Rebecca?

整個故事雖然都在講女性,但是有掌控權的男性的影子卻無處不在。為了得到男人的愛、得到男人的保護、得到男人的關注,甚至在得了癌症時還要問男人會不會繼續愛自己。

男人,仍在整個宇宙的中心。

五、尾聲:願我們始終能看得見自己

《我的天才女友》里有一段關於萊農和尼諾相處的描述,非常直白的寫出了女性為了迎合男性的凝視而進行的矮化。

▲《我的天才女友》是義大利著名作家埃萊娜·費蘭特「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以極其犀利的女性視角講述了那不勒斯破敗郊區里兩個女孩間長達50年的友誼和戰爭。在她之前從未有人將女性之間的關係描述的如此真實、尖銳、令人著迷又令人不適。作者敘事能力之高超、對人物心理剖析之精妙,讓這部小說甫一面世就引起巨大轟動,在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費蘭特熱」。圖為由HBO改編的《我的天才女友》電視劇劇照。

「我不知道,我對於那些話題沒有什麼興趣,對於他提出的那些真實的人和事件也沒有激情。那不是因為教養,也不是因為習慣,我只是像往常一樣,不想丟臉而已。然而,那是很好的時光,這是可以肯定的,我感覺那就像在學期末時看到成績單,我看到了「通過」的心情。但我很快明白,這和我早年和莉拉之間的交談沒辦法相比,和莉拉的交談會點燃我的頭腦,在和莉拉交談時,我們會搶著說話,會有一種觸電的感覺,就像暴風雨一樣激動人心。

和尼諾在一起情況完全不一樣。我感覺到我應該小心一點,我要說他期望我說的話,我不但要掩蓋我的無知,而且要迴避那些我知道但他不知道的東西。」

所以在討論女性意識的時候,每個人都需要問一個問題:我們是否意識到他者的目光使我們處於權力地位的低端?包括簡慶芬想要何瑞之愛她,包括Rebecca想成為一個合格的「知己」。

在男性社會的規訓與凝視里,我們如何完成真正屬於女性自己的主體性。最基本的就是什麼叫幸福?什麼叫快樂?怎麼定義幸福?怎麼定義快樂?為什麼主婦就是無聊,單身女郎就是漂泊……這種無意識的集體潛意是如何深深地改變了女性的認知,也許世界需要另外一種話語體系和故事體系來定義,而這個定義,註定需要我們女性自己來完成。

無論是單身女郎還是主婦,當我們不被身份所定義,在每一種境遇里都活出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快樂時,我們才會不困在由男性定義的痛苦與快樂里,而這時,也許,這個世界才會真的善良一點。